包山花鼓戏系由安徽“凤阳花鼓”衍变而来,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,自成一体,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、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。该村花鼓戏历史悠久,从明代开始,历经400余年,代代相传,相沿不绝。角色除沿袭了凤阳花鼓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外,还外加大相公和花鼓囡两个角色,以表现花鼓艺人受尽流离之苦外,还要遭受地方官僚豪绅的欺凌,其外还增加戏剧的调侃性;而对白和唱腔,则溶进浓重的包山本土方言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
旧俗于年节前,村中由公举的灯头任事,筹资垫款,制办花灯,召集十余岁的少年教习戏文。正月初二起灯,率班出村巡回演出,至正月二十回村,收灯停演,演几年,歇几年,演员年纪稍长,转充乐队。通常,除村迎神赛会,在村中夫人庙或张氏宗祠等处演戏酬神外,非春节期间不演出。
包山花鼓戏班剧目丰富,除了常见的《大花鼓》《双看相》、《卖花线》、《卖草囤》、《卖茶》、《卖小布》、《打莲湘》、《打海棠》、《打纱窗》、《望花》、《对花》、《补缸》、《荡湖船》、《走广东》等传统剧目外,后期还有《牡丹对课》、《断桥》、《祭塔》、《哪吒》、《金朝算命》、《刘秀抢饭》、《徐庶回营》、《貂禅拜月》等小戏。